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材料 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以上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宋朝进行了评论,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材料一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制订的《权利法案》……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一整套国家体制……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对各种有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一 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张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1950-1990年中苏粮食产量走势图: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陷入一派残破,其境况更甚于一战之后。战争毁坏了世界上一大工业地区,导致其经济体系的崩溃。即使在当地最严重的经济破坏得到初步修复之后,痛苦和忧虑仍不能休止,欧洲已不再有能力为其所需的进口做出支付。海外各国已经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工业,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欧洲的工业产品,而美国占领了以往在欧洲人手中的市场。
——摘编自《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1955年,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从这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