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二一教育组卷易 日期:2025-04-21 类型:历史中考模拟 年级:中考阶段 浏览:3
选择题
  • 下表是山西、湖北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玉兽面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

    玉神人头像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天门,距今约4600--4000年

    A. 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B. 青铜雕刻技术成熟 C. 统一政权已经建立 D. 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 下表是甲骨文“周”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周”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郭沫若先生认为“像田中有种植之形”,其中的黑点是禾稼之形。

    A. 农业生产 B. 祭祀礼仪 C. 部落联盟 D. 兼并战争
  • 秦权是秦朝称重的标准器,除传世品外,在陕西、咸阳、临潼、宝鸡等地均曾出土。权的周围刻有诏书。这表明秦朝(     )
    A. 统一度量衡 B. 法律制度严苛 C. 推行郡县制 D. 军事力量强大
  •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向云南地区的滇王颁发“滇王之印”金印,向羌族首领授予“汉归义羌长”青铜印。这一举措(     )
    A. 加强边疆军事防御 B. 促进国家大一统 C. 推行全面汉化政策 D. 加强地方自主权
  • 北魏在洛阳设置崦嵫馆接待西域使节及商人,还设有慕义里供其居住,侨居洛阳的西域人达一万多家。该现象表明(     )
    A.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 B. 洛阳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C. 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 隋朝统一后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即把分离近三百年的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两个经济区域连接起来,用南方的钱粮赋税支持北方的对敌斗争。为此,隋朝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 修建长城 B. 开凿大运河 C. 三征辽东 D. 开创科举制
  • 唐太宗时期,对于死刑犯的执行有严格规定,京畿地区需五次复奏,地方三次复奏。这体现了唐太宗(     )
    A. 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B. 重视农业,休养生息 C. 仁政慎刑,减少冤案 D. 完善科举,选拔人才
  • 北宋时期,宋辽和宋夏之间通过榷场进行贸易。从贸易物品来看,宋向辽和西夏输出茶叶、丝织品、瓷器等,辽和西夏向宋输出牲畜、皮毛等。这表明榷场贸易(     )
    A. 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 使北宋获得了贸易顺差 C. 有利于各民族经济的互补 D. 加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 明初政府发给南直隶徽州府祁门县农民黄玄生的《直隶开垦事帖》,规定农民开垦抛荒地免除三年税粮。这反映了明初(     )
    A. 鼓励垦荒,恢复农业生产 B. 抑制商业,保护自然经济 C. 重视水利,发展灌溉农业 D. 加强控制,强化基层管理
  • 《本草纲目》对前人的记述逐一进行了详细记录、考证、验证、订正,全书所列“正误”70多条。书中还补充了前人未记载的药物300多种,每种药物后面还有附方。这表明《本草纲目》(     )
    A. 侧重总结前代的成果 B. 具有严谨性与创新性 C. 以记载新药物为核心 D. 对后世医学影响有限
  • 1836年,旅华英人在《迫切需要与中国缔约》的文章中,提出“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由此可见(     )
    A. 英国意图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外资企业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 D. 西方侵略加重了人民经济负担
  •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这表明(     )
    A. 西方侵华手段的转变 B. 开始重视商业经济发展 C. 自强求富方针的改变 D. 创办民用企业的迫切性
  • 在某次重要会议上,代表们字斟句酌拟定党的纲领,每通过一条船舱里便会响起一阵掌声。会议首先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党纲第一条明确“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 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广东人创办的部分著名企业,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时间

    创办人

    企业名称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

    1872年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机器缫丝厂

    1883年

    李宗岱

    平度招远金矿

    中国第一家规模最大的金属矿

    1892年

    张振勋

    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企业

    A. 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 广东民族资本家勇立潮头 C. 工业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 D. 民族工业生产均为轻工业
  • 1951-1953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开展了宣传动员、实物慰问、军民联欢、寄送慰问信等拥军优属活动。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西藏和平解放 B.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C. 推动土地改革运动 D. 实施“一五计划”
  • 1954年,人们认识到民主如同生命一样的可贵。不少农民把选民证锁进箱子或放在镜框里。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农村合作化高潮到来 D. 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开展
  • 1954年,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学习,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反映了(     )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 我国向苏联学习技术革新 C. 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建立 D. 劳动者工业生产热情高涨
  • 下表内容表明中美建交(     )

    1978年10月,中美草签了《教育交流理解备忘录》,1979年1月该备忘录被纳入《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之中

    1979年1月31日下午,邓小平和卡特总统在白宫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与卡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中美文化交流协定》

    A. 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 加强两国科教文化交流 C. 推动中美两国经济发展 D. 彻底消除两国间的矛盾
  • 1979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     )
    A. 国有企业改革提上日程 B. 农业生产责任制再深化 C. 对外开放战略全面实施 D. 社会主义公有制需调整
  • 1992年邓小平南方之行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这些谈话(     )
    A. 推动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B. 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C. 强调走群众路线的背景 D. 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 胡夫金字塔尖顶高耸,直指天空,象征法老与太阳神的联系;秦始皇陵封土堆如山,模拟自然山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两种建筑风格反映了(     )
    A. 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利用 B. 建筑技术上的一致性 C. 建筑功能均强调军事防御 D. 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 据14世纪佛罗伦萨商人弗朗切斯科·达蒂尼的账簿记载,他在普拉托开设的手工工场中,雇佣了数百名工人生产毛纺织品,按件支付工资,产品销往欧洲各地。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封建领主与农奴关系的延续 B. 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C. 宗教神权对劳动的控制加强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1688年,英国非常议会制定的税收法明确规定,国王颁发的任何专利特许证、特权许可证和特许状等,无论授予任何个人、市镇或法人团体,均不能免除议会所规定的税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B. 国王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C. 国王行政权力被剥夺 D.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 下表是18世纪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颁布实施的部分法律(法令)简表,由此可直接研究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     )

    名称

    通过时间

    主要内容

    《皇家公告》

    1763年

    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垦殖

    《通货法》

    1764年

    禁止北美殖民地发行纸币和使用纸币偿还英国债权人债务

    《糖税法》

    1764年

    对输入北美殖民地的糖、糖浆、咖啡等商品课以重税

    A. 过程 B. 原因 C. 影响 D. 地位
  • 18世纪以后,钟表精确的时间计量、机器的运行规律以及车间的规章制度等人为因素,取代了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等自然因素,塑造出全新的劳动节奏。与该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新航路开辟 B. 资产阶级革命 C. 工业革命 D. 两次世界大战
  • 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府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该举措的目的是(     )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实现国家现代化 C. 提升日本军事实力 D. 引进西方的科技
  • 1921年苏俄通过了《关于私营出版社》相关法令,涉及到出版领域管理政策的调整,允许私营出版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出版市场,激发出版行业的活力。由此可知,该时期苏俄(     )
    A. 文化产业发展趋于繁荣 B.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C. 私营出版业占主导地位 D. 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 1933年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等;1938年,国会再次通过《农业调整法》,内容以稳定农产品价格为核心。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B. 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 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D. 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 下图为九年级某研学小组整理的“金砖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部分大事记,该小组研究主题最合适的是(     )

    A. 物种交流与社会变革 B.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 C. 资本积累与殖民扩张 D. 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
  • 2025年1月28日,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它在知识问答、长文本处理、代码生成和数学能力等方面达到了顶尖水平,开源模型对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推知当今世界趋向是(     )
    A. 经济全球化 B. 政治多极化 C. 社会信息化 D. 生活民主化
非选择题
  • 饮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陆羽《茶经》

    余姚田螺出土的陶壶(茶器)

    ——《世上种茶最早的地方一一六千年前宁波先民栽茶考证纪实》

    材料二   唐宋时期饮茶方式对比

    朝代

    唐代(618-907年)

    宋代(960-1279年)

    饮茶法

    煎茶法:茶末与水同沸,加盐调味

    点茶法:茶末调膏,注水击拂成沫

    茶具

    青瓷茶碗

    黑釉建盏

    文化

    文人雅集赋诗饮茶

    斗茶成风,茶艺仪式化

    ——摘编自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

    材料三   宋代茶肆遍布都城汴京与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市民阶层“每日交五更,便点茶汤开门迎客”。茶叶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日本、高丽,日本僧人荣西著《吃茶养生记》,称茶为“仙药”。

    ——整理自《东京梦华录》《宋史》等

  • 思变求进,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良派与革命派在甲午战争后相继登场的初期,即以各自的思想主张表现出了它们的不同面貌,但在维新运动的高潮中,互不干预,且以互为中国的前途履险而默认。但到1903年,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公开宣布:“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他的话表达了对改良派的失望,同时又明确地划分了革命与改良两个阵营的界线。

    ——选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气象

    《新青年》(月刊)

    新潮社

    全国教育联合会要求政府正式提倡白话文

    《每周评论》(周刊)

    国民社

    教育部训令国文教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新潮》(月刊)

    平民演讲团

    教育部下令废除所有文言文教科书

    《国民》(月刊)

    少年中国学会

    1918-1919年制定了汉语“注音符号”

    《少年中国》(月刊)

    工读互助团

    1920-1921年白话文被公认为“国语”

    ——改编自(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材料三   (毛泽东思想)它代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它的普遍原则用之于中国的特定情况。1977年召开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说“在延安中央党校,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四个大字,叫‘实事求是’。我看大庆讲‘三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我认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就是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这些话显然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稍后若干重要事件的发生或重要路线的制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整理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 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目录(节选)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一、科学革命的根源

    二、科学革命的进程

    三、科学革命的意义

    四、工业革命的根源

    五、工业革命的进程

    六、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七、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

    第27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材料二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目录(节选)

    第四章(近)现代

    二、翻转:文艺复兴只是文艺?

    ……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

    九、启蒙:什么是经典的现代性?

    十、革命:天地从此焕然一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