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5校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二一教育组卷易 日期:2025-01-26 类型:历史中考模拟 年级:中考阶段 浏览:2
单选题
  • 距今7200—6900年前的江苏省草堰港遗址,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其中,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由此可推知(     )
    A. 当时渔猎采集已被取代 B. 人类生产生活渐趋稳定 C. 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D. 该区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 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 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 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 古代的棺,指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指套在棺外的木制封闭式结构。《庄子·杂篇》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与材料描写的制度相符合的是(     )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 古代封泥直接反映了古人的玺印原貌,下图是秦朝一种官印的封泥,为当时缄封简牍而钤盖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由此可知,秦封泥(     )

    A. 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B. 有助于文书的秘密传递 C. 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D. 保证了政令的上传下达
  • 农书《四民月令》记录了东汉田庄的多种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生产有谷物栽培、畜牧养禽、种植蚕桑果木:手工业生产有纺织、酿酒、制酱等。这表明,东汉田庄(     )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盛行自耕农经济 C. 生产中精耕细作 D. 具有自给自足性
  • 明堂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祖、举行朝会、庆赏等大典的场所,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自称拓跋氏源于黄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举旨在(     )
    A. 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B. 借鉴汉族政权经验 C. 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 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 唐朝初年,藩镇节度使仅有培养自己亲兵部队的权利;后来为了解决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问题,中央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军事将领;玄宗天宝年间,又授予节度使在其辖区内的行政权。节度使权力的变化(     )
    A. 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利于提高中央行政运转效率 C.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D. 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
  • 下列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姓名

    出身

    官职

    契苾何力

    铁勒部族可汗

    镇军大将军

    高仙芝

    高句丽人

    河西节度使

    李光弼

    契丹人

    太尉兼侍中

    元稹

    鲜卑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彦

    大食人

    翰林学士

    A. 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渐趋稳定 B. 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 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 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 印度佛典认为,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双方关系是平等的。南北朝时期,佛教把孝敬双亲与因果报应相联系,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可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三教合一渐成主流 B. 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C.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 宗教的发展有时代性
  • 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C.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 中外文化的交流
  •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儒生在中央和地方任中、高级官僚的数量未占据绝对优势,相反,法吏官僚数量却较多。由此可知,当时(     )
    A. 焚书坑儒对后世影响较深远 B. 统治策略具有一定务实性 C. 法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地位 D. 官僚政治的建设成效显著
  • 如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汉代敦煌郡邮驿示意图。这反映出汉代(     )

    A. 彻底解决汉初遗留的王国问题 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河西地区经济从游牧转向农耕 D.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汉武帝之前,汉廷对诸侯王尚未有系统的教化。武帝统治早期,对诸使王教化表现出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的特点。昭帝之后,对儒家经义的掌握已成为判断诸侯王知识素养高下的标准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
    A. 注重利用主流观念渗透巩固统治 B. 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 郡国并行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选官制度不断走向成熟
  •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 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俨然成为显学,编纂家训、家规蔚然成风。如北齐颜之推编写的《颜氏家训》。这一时期,父子相传、世代相袭的儒学“家学化”风气炽盛。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 官学教育的衰微 B. 门阀士族的强势 C. 基层教化的发展 D. 玄学思潮的兴起
  • 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 地域认同 B. 民族政策 C. 艺术审美 D. 华夏观念
  • 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的开创者大都经历过称号从王到天王再到皇帝的变化过程,其中11个少数民族政权采纳汉代以来的五德终始说,标榜自身承继五德推移顺序,将政权置于中国正统王朝之列。十六国统治集团的做法(     )
    A. 有利于强化伦理秩序 B. 消弭了各族间的隔阂 C. 意在维护统治合法性 D. 削弱本民族文化认同
非选择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描绘了汉代纺织的工序:即调丝;络丝、并丝;踏机织作(使用了脚踏提综式斜织机)。

    上排左侧为一酒肆,二人正在沽酒;右侧是一杂行,室内三人正在议价:中间一组人,正面谈交易。中排有人执物入市交易。下排右侧是一粮行;另外三对人,提秤称物。

    描绘了孔子弟子曾参恭顺地跪坐在母亲身后,双手呈作揖状举至胸口,母亲坐在织布机前。上面刻有“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祇,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等文字。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上流社会中流行射类、蹴鞠、棋类、水上活动、角力、田径、武术、节令游戏以及百戏等体育活动。《宋史》中记载,上流社会对体育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如打球包括了鼓乐、服饰、仪式等等诸多程序和规矩,礼法森严。朱熹提出“修建射圈,提倡习射;效法孔孟,尊崇六艺以及登山郊游,导引调息”的体育思想。民间也兴起各类体育活动,并出现大量专业的体育“社”,如打球社、齐云社、角抵社、锦标社、锦体社、英略社等。宋代《齐云社规》记载蹴鞠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都城开封街市店铺甚至还专门出售一种儿童秋千,设计精巧,深受百姓喜爱。城市里也出现一些新的娱乐场所,将文艺表演和休闲体育结合起来,吸引大量的市民来休闲娱乐。

    ——摘编自周丛改《宋代体育的繁荣及其成因》

    材料二   在忧患严重的不利情况下,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