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台州市路桥区)​​​​2024-2025年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二一教育组卷易 日期:2025-05-09 类型:语文期中考试 年级:八年级下学期 浏览:6
第一站:民俗风情馆
  • 阅读

    杭州,这座被传统民俗滋养的城市,将生活与艺术交融得浑然天成。杭绣的银针在绸缎上起舞,南宋官窑的陶土在匠人掌心裂成岁月的纹路,这些曾经濒临绝境甚至xiāo□声匿迹的传统手艺,如今在年轻匠人的守护中重新huàn□发生机。

    仿佛看到,白娘子与小青撑着油纸伞,在西湖断桥上周而复始地徘徊,烟雨濛濛中等一场命定的相逢。而在万松书院的梁祝传说里,那份海枯石烂的深情早已róng□入城市的血脉,化作长桥上永不褪色的同心锁。此刻,你会突然明白:这座城市的灵魂从未漂泊,它始终栖息在每条石路上、每段传说里,更驻留在每位热爱生活之人。

第二站:诗文朗诵社
  • 同学们分门别类辑录古诗,以探究古诗文之美,请你补全下面表格。

    古诗文之美

    诗句

    出处

    托物起兴的手法美

    窈窕淑女,①_____。

    《诗经•关雎》

    上下求索的理想美

    ②_____,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积极昂扬的情谊美

    ③_____,④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恢宏壮阔的气象美

    气蒸云梦泽,⑤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生动有趣的景致美

    潭中鱼可百许头,⑥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 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经典常谈》的探索之旅。
第三站:读书分享会
  • 阅读

    怀念一盏灯

    俞天立

    ①小时候过完年,最喜欢正月十五那天,满树的字谜,一城的灯火。

    ②那时,总爱坐在父亲脊背上,去武林广场观花灯。父亲厚实的肩膀,驮起了我的童年和好奇心。路旁影影绰绰、高高下下的树,染上一层圆月的清辉,又披上一袭灯火的华彩,与我打着照面。街道两旁,花灯林立,在晚风中摇曳;人潮涌动,笑语驱散了寒意。圆月和花树,人潮与花灯,这一刻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似的。大人小孩追着烛火通明的一盏盏花灯,欢欢喜喜摘下吊在灯上的字谜纸,憋足劲儿猜着谜底。

    ③兔子灯、老虎灯、鱼灯、马灯……脚步被一路的各式花灯吸引着,欢快得停不下来。一处摊位前,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艺人正扎着一盏花灯,顷刻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至今仍记得,那用十二根小竹棍撑起的花灯。一根细细的红绳在竹棍间穿梭、缠绕,胳臂般挽起了四方体的灯架,也串联起醉浓的年味。将一块暖色的绢布剪成四块,分别粘贴在灯筒外,便现出了栩栩如生的灯形。一盏美得不可方物的花灯,像是要把人的魂儿勾了去。

    ④童稚的好奇心怎么都遮掩不住,我的双眼睁得滴溜圆,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那花灯在我手上提着,点亮满心的憧憬。老艺人又拿起一张朱红色的彩纸,对折,用记号笔画出猴儿的样子。沿边细细剪下,镂空,麻利地粘贴在灯筒绢布上。末了,在底座铁丝上插上一支小蜡烛,划燃一根火柴,点亮。我开怀地笑,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心里只剩下那盏灯。

    ⑤一盏指尖的烛火,一点童年的满足,酿成温暖一世的美好。

    ⑥但如今,传统花灯已越来越难觅踪影,就像这日渐衰微的年味一般。人们不再期待上元那璀璨的满城灯火,却蚁附蜂聚在商家的打折让利中。甚至,不再祈愿、不再祝福——

    一个微信红包代替了七彩的灯海。元宵,和其他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一般,过成了任务。过了便过了,不留下片羽般的文化记忆。

    ⑦年味,究竟还在吗?童年的那盏花灯,究竟还在吗?

    ⑧年味不因物质进步而消逝,却因内心混浊而淡去。

    ⑨比年味淡去更可怕的,是失去心中那灯一样的澄明。

    ⑩当今社会,物欲改写着清欢,浮华挑逗着情怀。炒八卦、玩手游、晒奢华的多了;闻书香、传非遗、继绝学的少了。精神大餐的碗碟里,文化兴味自然也寡淡了不少。缺了文化的“维生素”,无意间,大家也就成了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侏儒——看得到风景,看不到风骨;记得住香水,记不住乡愁。可是,最先随风飘落的,一定是离根最远的那一片叶子啊!

    ⑪感慨之余,我特别怀念童年,怀念那盏花灯,怀念那个扎花灯的老艺人。老人笑吟吟把灯递过来的一瞬,小小的花灯,点亮了我对老手艺的最初记忆,文化的嫩芽在心灵深处萌生。只是不知,我的同道有几人?

    ⑫好在近日应邀参加的一个民俗工艺展览,让我心宽了不少,因为我在其中发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欣喜之余,当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记住自己的血脉,关注自己的精神,点亮自己的心灯!

    ⑬心灯不灭,前行的路自然是清晰可辨的。

    (选自散文集《素手调艺》,有删改)

第四站:特产展销厅
  • 阅读

    【材料一】新闻链接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太乙真人用藕粉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这一情节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好奇心:重塑肉身为啥非得用莲藕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哪吒的故事发生在商周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种植玉米、土豆和红薯,但早就有种莲藕的记录了。有人说,这跟藕的特性——“藕断丝连”有关。在古人看来,那一根根藕丝就像是人的血脉,藕丝相连,象征着生命的再生与坚韧。还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自古以来便是高洁与纯净的象征,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深受古人推崇,使用莲花的根茎莲藕重塑肉身,不仅体现了哪吒“脱胎换骨”后的新生,也暗示了他虽历经磨难,内心依然纯净无瑕……这些说法各有各的道理。若深究民间传说,哪吒重生更接近“藕为骨、莲为肉”的经典设定。

    此次,电影将传统神话进行了现代化演绎,把这一设定创新性改为藕粉——先把藕粉与冷水混合搅拌,再用热水冲泡,就制成了半透明状、胶质饱满的藕粉,观众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藕粉胶质的黏性——多方便塑形啊!

    (摘自“人民网”2025年02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二】制作工艺

    那么,藕粉是如何制作的呢?

    ​ 传统手工作坊式藕粉制作需要经过选藕、磨浆、洗浆、漂浆、沥烤等多道工序。首先,选取新鲜的老藕,洗净后用石臼捣碎或打浆机磨成藕浆。接着,将藕浆装入布袋中,用清水冲洗,边冲边搅动藕渣,直到滤出清水。然后,把冲洗出的藕浆用水漂 1—2 天,每天搅动 1—2 次,待澄清后去掉浮在水面上的细藕渣和底层的泥沙,将中间的粉浆反复沉淀,直至藕粉呈白色。最后,将经过漂洗、沉淀后的藕粉沥干水分,掰成粉团,晾晒后削成薄片,烤干或晒干即成藕粉片。传统做法能够保留独特的风味,也能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但产品标准不一致,质量不统一。

        现代的藕粉生产线通过自动化技术,快速、准确地完成藕的清洗、粉碎和研磨等加工过程;同时,采用过滤和干燥设备,可以有效地去除杂质和水分,保证藕粉产品的质量和纯度。这种生产线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生产出高质量、更安全的藕粉产品。但在原料的选择方面,需确保莲藕新鲜、成熟、无腐烂变质、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此阶段尚无良好的机械化工艺,往往需要人工参与。

    (摘自《中国食品报》2025年3月5日)

    【材料三】数据分析

    (摘自《中国藕粉质量评价及减菌加工新工艺研究》)

    【材料四】各方观点

    ①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阮光锋:藕粉 90%左右的成分都是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还有一部分是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健康,预防便秘。至于蛋白质、脂肪等,藕粉中几乎没有。所以,藕粉虽然晶莹细腻、口感独特,但的确算不上营养丰富。 

    ②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聂里红:藕粉不适宜人群包括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藕粉中淀粉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进而转化为脂肪,不利于体重控制。藕粉属于高升糖食物,其淀粉在消化过程中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快速上升,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重病情。 

    ③网友“莲叶田田”:很多市面上所售速溶藕粉为追求口感,会添加果干、砂糖、麦芽糊精等成分,虽然味道好,但升糖指数也变得很高。所以建议大家购买藕粉时要注意查看配料表,最好还是选择纯藕粉,避免糖分摄入过多。

第五站:传统手艺坊
  • 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选自《核舟记》[明]魏学洢)

    马先生钧 , 天下之名巧也。明帝时为给事中 , 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二子哂之。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二子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从是,天下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 , 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有人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倒立,出入自在,变巧百端。此三异也。

    (选自《太平御览》[宋]李昉,有删改)

    【注释】①马先生钧:马钧,三国时曹魏发明家,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②明帝:魏明帝曹叡。③给事中:侍从官。④翻车:水车。⑤百戏:各种杂技,此专指木偶。⑥益:更好。

第六站:写作打卡点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的这次“执生活之笔,书语文万象”主题学习活动即将结束,你的“打卡”任务也将圆满完成。

    翻开语文课本,《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是最早的成长打卡;《三峡》是地理打卡的典范;陶渊明“晨兴理荒秽”是田园诗意的劳作打卡。而今在我们身边,也有各种形式的“打卡”:作业“打卡”、锻炼“打卡”、美食“打卡”、旅游点“打卡”…… “打卡”俨然成为当下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认为“打卡”能督促自律,激励人上进;也有人认为,“打卡”流于形式,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你如何看待这个方式?

    请以“打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述你的故事,可以写文学作品,也可以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