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巩固练习试卷

二一教育组卷易 日期:2025-04-24 类型:历史月考试卷 年级:八年级下学期 浏览:5
选择题
  • 下面是小明同学在线上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时看到的某会议上的选举投票箱及简介,该投票箱见证的历史是 (     )

    参与选举投票的党派: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等等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重任,使党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富强。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     )
    A.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 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 C. 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D. 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 “它是西藏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转折,西藏人民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一评论是基于西藏 (     )
    A. 开始属于中央管辖 B. 实现和平解放 C.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 农奴获得解放
  • 以下资料充分证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源于  (     )

    纪录片《鸭绿江不会忘记》的片段

    丹东市市民为前线志愿军制作战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前线。

    在抗美援朝期间,“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工人片段  们喊着“工厂即战场,作衣物,机器即枪炮”的口号,往朝鲜医务工作者组织大批医疗队支援前线。

    A. 志愿军的英勇作战 B. 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C. 全国人民上下一心 D. 国际社会大力援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原耕农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时,应给原耕农民以适当的照顾。这样做 (     )            
    A. 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主人 B. 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 有利于减少改革中的阻力 D. 使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 八年级同学围绕“一五”计划展开探究,以下是他们搜集的相关史料,这表明“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是 (     )

    ·工人阶级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农民阶级积极向国家交售粮棉,供应各种农副产品。

    ·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奔赴各地的工厂矿山。

    A. 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B. 我国工业化基础条件优越 C. 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确领导 D. 政策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
  • 历史实物承载着史学信息。小琦同学上网搜索发现了如下历史实物图片及相关报道。由此可知,小琦学习的内容是 (     )

    袁老伯回忆道:“1953年我刚被分配到金山县供销社,社里一连几天都在讨论这件事。没多久就是选举的日子了,从没见过剧场里能有那么多人,一个个拿着选民证排队,进了剧场就给你的证上敲个章,就是这个“已选',说明已参加选举。”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 D.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这说明开展农业合作化 (     )
    A.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 B.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C. 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能够提升我国工业水平
  • 历史课堂上,老师绘制了如下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学习。据此可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关系是 (     )

    A. 互为因果,继承发展 B. 相辅相成,目标一致 C. 两不相扰,独立发展 D. 相互矛盾,方向背离
  •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的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B

    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C

    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D

    “大跃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A. A B. B C. C D. D
  • 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以下是摘自歌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部分歌词。这体现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改变中国命运的一九七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在此刻出发,

    那场伟大觉醒从此复兴我中华。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代的洞察,

    这场历史转折孕育巨大的变化。

    A. 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C. 是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D.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下面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 (     )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A. 实现了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 推动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 C. 为农民致富开辟一条新路 D. 实现了军队组织架构的重塑
  • 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1970年产量的总和。到1980年,凤阳县的粮食总产量比1979年又增长14.2%,许多农户实现了“一年翻身”。这说明“大包干” (     )
    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 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C.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 国营企业早期改革也是以在全国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实行经济责任制,绝大部分试点企业选择了“盈亏包干”的办法,很快将其推向全国。这表明 (     )
    A.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B. 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效果有异 C. 国营企业改革逐渐陷入僵化 D. 城市改革受到农村改革启发
  • 下面两幅漫画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据此分析,该变化是由于我国(  ) 

    A.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持续推进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对于人口迁移现象,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
    A.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 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与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代
非选择题
  •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时间里,我们进行了社会改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建设和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阶段的历史。

    视角1 经济建设

    材料一 1953—1957年年均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表

    时间

    工业增长速度

    重工业增长速度

    轻工业增长速度

    农业增长速度

    1953—1957年

    18%

    25.4%

    12.8%

    4.5%

    (注:本表数字见《伟大的十年》)

    材料二 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部分)

    时期

    行业

    成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钢铁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成

    石油

    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原油实现自给

    现代工业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交通水利

    兰新、兰青、包头铁路;“人造天河”红旗渠

    科技

    1964年A           爆炸成功;

    1965年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国防科技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B          
     

    农业

    1973年,C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根据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整理

    视角2 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视角3 社会改革

    材料四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视角4 模范先锋引领

    材料五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面对艰苦的社会建设环境时,涌现出如下模范人物:

  •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阅读下列材料,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说农村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先后四次变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下四幅图片再现了这四次变革与调整的情节。

    材料二  【漫画说国企改革】

    材料三  【梳理开放进程】

    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我国对外开放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进入新阶段》(《南方经济》2003.5)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材料四  【数据说中国成就】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下列数据展示改革开放的部分成果。197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仅居于世界第10位,2010年以来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