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A____,____;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家国情怀,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情感,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①,死而后已”,闻一多为给衰微的民族寻找一剂文化药方而B____(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地钻研古代典籍;坚rèn②不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的正义旗帜,经过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上联:铁马金戈,千里征尘安社稷 下联:寒冬酷暑,____
姓名 | 祥子 | 性别 | 男 | 绰号 | 骆驼 | |||
职业 | 人力车夫 | 最大的梦想 | ①_____ | |||||
主要经历 | “三起三落” |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起 | ②_____ | 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车。 | 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 |||||
落 | 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希望第一次破灭。 | ③_____ | 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希望第三次破灭。 | |||||
性格变化 | 前期:④_____(至少填两个词语) | |||||||
后期: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 |
诗意 | 古诗词名句 | 出处 |
明月知人意 | ①_____,明月来相照。 | 《竹里馆》(王维) |
玉笛传乡情 |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草树懂惜春 | ③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 | 《晚春》(韩愈) |
传语求两全 | ④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 | 《逢入京使》(岑参) |
驰骋显英姿 | ⑤_____,关山度若飞。 | 《木兰诗》(《乐府诗集》) |
黄河⑥_____(限填3个字) | ⑦_____,⑧_____。 |
少年行(其二)
王维
出身①仕汉羽林郎② , 初随骠骑③战渔阳④。
孰知不向边庭⑤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释】①出身:个人最初履历和身份。②羽林郎:汉朝设置的禁卫军军官名,常由世家大族子弟充任。③骠骑:即骠骑将军,西汉霍去病曾任此官。④渔阳:古幽州,汉朝与匈奴接战之地。⑤边庭:边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① , 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② , 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③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④ , 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列传》,有删改)
【注】①傅永:北朝北魏将领。②鞍桥:亦作“鞍桥”,马鞍。③让:责备。④露布:公开的文告。
【材料一】
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后代。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去美国深造,在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引起美国军界、科学界极大震动。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获悉后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的中国。”于是,钱学森被司法部逮捕了。经过朋友们的多方努力,钱学森才被保释,但仍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直到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大使与美方进行交涉,钱学森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材料二】
①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为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材料三】
①钟南山,曾经他为了抗击“非典”,日夜奋战,无私奉献,让全中国人民刮目相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时,又是他临危不惧,顶风冒险,第一时间冲到前线。
②事前,他曾严厉警告老百姓:“千万不能去武汉,危险!”可刚一转身,他却奋不顾身,去了武汉!
③到了那里,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争分夺秒,日夜奋战,马不停蹄,视察调研,团结战友,寻找病源。接着飞离武汉,去往北京,接受任务,来回往返。经过努力,很快找到病根儿,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④钟院士,他为了人民的生命,为了百姓的安全,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找到抢救的良方,为了寻求斩魔的利剑,他跟时间赛跑,一时一刻也不得闲。困了,坐那儿闭闭眼,饿了,冲碗方便面,八十多岁的老人哪,干起活来胜过小青年!几天下来,他累瘦了脸,熬红了眼,可他精神抖擞,劲头不减,始终冲在第一线。
陆元九:“一百分才及格”
陈海波
又一次成功发射!
①2023年4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次飞行任务。
②471,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一次又一次的“飞天”中,中国航天成了“靠谱”的代名词。此刻,我们想起了中国航天界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上天的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③“名言”来自一位老航天人——两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两年前的“七一”前夕,这位出生于1920年的老人,以101岁的高龄成为“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
“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④1996年,经过多年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迎来首次发射。突然,火箭姿态发生异常。20余秒后,坠毁爆炸。
⑤76岁的陆元九坐不住了,立即赶赴西昌。接下来的三个多月,他沉浸在一种专注、焦虑、亢奋叠加的状态里,甚至经常睡不着觉,要靠安眠药才行。经过抽丝剥茧般的层层分析,他最终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找到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⑥翌年,长三乙在西昌第二次起飞,并把一颗国外卫星顺利送入离地球数万千米远的轨道。于是,就有了上文陆元九的那句“名言”。
⑦此后的日子里,陆元九经常向同事,特别是年轻人提起这次发射失败后的西昌之行,以此警醒自己,也劝诫他人:“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一定要学新东西”
⑧“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这或许正是陆元九走上“科学救国”道路的原因。
⑨20世纪40年代中期,陆元九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的他,选择了仪器学专业,研究当时很少有人听过的“惯性导航”技术。
⑩惯性导航相当于飞行器的“眼睛”, 确保它能飞得更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惯性技术在航空和导弹上开始应用,但作为导航,尚处于萌芽阶段。在留学的前两年,陆元九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
⑪1949年,拿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的陆元九,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而更让他兴奋的是,大洋彼岸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⑫回国后的陆元九,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跳动的脉搏。此后,陆元九在惯性导航技术等领域不断开拓,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火箭、导弹、卫星和载人飞船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和论证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儿”
⑬“只要一听说他要参加评审、论文答辩等,大家就格外紧张”这是同事和学生对陆元九的评价——他是个性极其倔强的人,这种倔强,“本质特征就是要求严”。不过,在陆元九看来,严,是一种督促和希冀——“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儿”。
⑭2021年,有媒体向陆元九抛出问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这位百岁老人言辞恳切;“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
⑮这个回答,也是陆元九等许多航天人的写照。他们将梦想投射向星空,但双脚将大地抓得更紧,“差一分”就不行。正如航天员王亚平致信陆元九时所说:“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气。”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4月25日,有删改)
要求:⑴自选人物,选择“他”或“她”,补全题目;不少于500字。⑵不得抄袭、套作,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⑶文章中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