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思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亨,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联既在九重④ , 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日,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古以来,桥梁都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自从学习了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小华对桥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几位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搜集了不少关于我国桥梁的资料。
材料一
我国“拱桥”之产生,文献与实物俱无佐证,是否受外来影响,今尚不明。《水经注》中“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润,润有石梁,即旅人桥.”殆为“拱桥”最初之记载.惟近岁洛阳发见周末韩君墓,墓门有石拱,而旅顺附近南山里与朝鲜乐浪诸汉墓之美门,皆有圆拱.颇疑拱之用于桥梁,或更早于晋太康七里涧桥,未可知也,“拱桥”之构材,用石者最多,砖者次之.其种类依拱之形式,有五边形拱、圆拱、拱、平拱、尖拱、椭圆形拱、抛物线拱数种。其中,圆拱之桥国内较为普通,其最长者当推明代周忱所建苏州宝带桥,多至五十余优,此外苏、常一带之桥,有于圆拱下加反圆拱者,上下相联若管状,最为特别,而力学上之解释,亦极稳固。在国内桥采中,可谓别开生面者矣,
(摘自刘敦桢《中国桥梁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①云南山多河多,千百年来,云南人发挥聪明才智,在大江大河上造桥,在穿越悬崖绝壁的激流上建桥,书写了云南古代交通的辉煌,
②茅以昇先生认为,桥采可分为梁、拱、吊三种类型,云南的古桥,三种类型都有.
③禄丰县五马桥是云南梁式桥的代表之一,它曾是检查私盐的关卡,在云南古代盐运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④建水双龙桥是拱式桥的杰出代表,于清乾隆年间始建,清道光年间扩建。扩建后的双龙桥桩长148米,桥面高9米, 有17个桥孔,是云南古桥中规模量大的多孔联拱桥。从远处望去,17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雄伟壮丽,如长虹卧波,倒映在水天一色之中。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中国古桥——拱桥》特种邮柔一套四枚,其中一枚是建水双龙桥,另外三枚是北京卢沟桥、苏州枫桥和河南小商桥,这充分体现了双龙桥在我国古桥中的重要地位。
⑤霁虹桥是云南古桥中吊式桥的典型代表。明成化十一年霁虹桥被改建为铁索吊桥,比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的四川泸定桥早建成二百多年,该桥全长113米,桥宽3.7米, 由18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悬崖上,其中16根为承重底索,2根为扶手索、桥的西岸是悬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峻.桥西岸皮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桥”“要塞天成"“沧水飞虹"等30余幅历代名人题刻。这座桥也是云南古桥中历代诗人赋诗最多的一座.可惜,霁虹桥于1986年毁于特大洪水,据《保山地区交通志》记载,霁虹桥被毁前是云、贵、川、藏、陕五省区索桥中最古老、最大和最完整的一座桥朵,在我国桥莱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节选自《云南古桥前世今生》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国是个“桥的国度.遍布各地的历代桥梁,跨越山水,便利交通,将建筑、艺术与科技和谐相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古桥总体上正在急剧减少,古桥保护刻不容缓。
②古桥“十不存一*,多种自然灾害造成古桥的破败、荒废乃至消亡.如湖南炎陵县城城西的安济桥,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明清时期不时修缮,成为当地最古老的石拱桥.记者慕名前来探访时看到,安济桥如今缩在民宅、杂树、菜园和垃圾之间,当年以花岗岩、石灰、桐油砌筑而成的石拱桥,出现能插进粗木桩的大裂缝,成了一座摇摇欲坠的人行便桥。在安济桥头住了几十年的一位老者说,安济桥“沦落”至此,他和邻居们感到痛心.
③“在中国地面上,真正原建的千年以上建筑文物已经很少,最多的就数古桥.然而,目前很多古桥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久失修,导致众多古桥自然消亡.”茅以科技教育基金会古桥保护专家罗关洲说,
④除了自然消亡,决定古桥生死的还有人为因素,战乱时期,很多古桥难逃生死大劫.和平年代,古桥同样面临着大量的损毁和“非正常死亡"。
⑤破坏性保护造成的古桥价值减损,全国不在少数,一些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古桥,在修缮过程中使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改建、重建,致使古桥的文物价值减损乃至实质消亡。
⑥中国古桥快速地消亡。一同消失的不仅有古桥本身,还有它的营造技艺;被割裂的不仅有历史文化,还有它与当地民众的情感纽带。
⑦古桥是人类文明千百年来积淀的“活化石",是中华乡土文化印象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小桥流水人家",有桥就有乡,有桥就有家。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留住古桥的生命,留住“人间彩虹”的美丽?针对古桥的-“保护性破坏”,专家指出,可考虑制订“古桥保护修缮规范".古桥修缮不应采用“拆除重建、异地重建”等简单处置方式,应优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古桥维修加固。
⑧“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来说,古桥不仅不能拆除,而且不宜搬迁,因为古桥与当地文化联在一起,搬迁它处,桥还是原来的桥,但文物价值已经不完整了,”88岁的古桥研究专家孔庆普说。
⑨在很多专家看来,将中国古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以推动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因此,应考虑将中国古桥整体申报世界遗产,比如将河北安济桥、广西永济桥、北京卢沟桥等古桥纳入,进行捆绑式申遗.茅以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认为“申报世遗是手段,保护古桥才是目的。"
(新华社2016年9月29日电, 有删改)
雪落菘叶
高方
①第一次听说白菜别名叫“菘”时,心里一动,这让我想为新认识的“菘”写点什么。
②中国是白菜的原产地.古老诗集《诗经》中有“采封采菲”的诗句,后来“芬”逐渐变身为“菘”,成为白菜的古称.千百年来,当园圈里的莱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它更像是大地的呼吸,与松一般有不畏霜寒的傲骨。
③当第一场冬雪覆盖大地,白菜便已整理好行李,准备要离开土地了,虽然最外层的叶子依然舒展如裙摆般松散,但内层已包裹紧密,捏一捏顿感踏实,如此瓷实,便可承受长途运输之颠簸。
④别看白菜窝在垄间其不扬,叶子并无精致讲究的姿态,但是从离地几米的视角俯视它们,却有震撼的观感,一朵朵花苞葱葱翠翠、圆圆滚、层层叠,像浸染了青汁,颜色顺着鼓胀的曲线,由浓而淡滑落。
⑤每到收白菜的季节,奶奶仅偻的腰更弯了,她将背拉成一张弓,面向泥土蓄力,拢起白菜外层散乱的叶子,拉住根部轻轻一拽.片刻前还直挺挺的白菜,立刻倒在一旁。
⑥爷爷有时会起锄头,把白菜根从泥土里钩拽出来,白菜顺势在地垫里打个滚,被爷爷的大手一把捉住,丢进柳条值,手推车上摞起、坐德,白菜们便跟着农人回了家。
⑦带着泥土的白菜要先晾晒三四天,直到外层的绿叶萎蔫,变得像纸一样皱而干,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膜,那些寒生露凝、弯月银霜以及夏秋虫自然风物统统封进心里,从此缄口。
⑧晒过的白菜可以在室外任一处背风的地方堆放,不论放在何处都不需用纸张、棉被、塑料膜等物覆蓝,它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风、雪、寒霜才是它愿意接受的披风。
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入冬后家家户户都要存上百余斤大白菜,它在最寒冷的季节受命,承担起果腹之重任,年幼正在长身体的我,总是不满足于单一食物的摄入,于是在奶奶弯腰拾起一棵白菜时,便开始嘟囔着抗议:我不想吃炖白菜。
⑩拢上套袖,奶奶横起面板,竖起擀面杖,烧旺炉火.双手交错间,便烙好一张酥香的葱油饼,有了饼的加持,炖白菜果然又变得别有滋味.有时,奶奶也会把肥肉炼成脂渣,和着白菜做成包子、饺子,烙饼,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多次沦陷。
⑪大白菜味甘性平,它与谁搭伴都可以。它愿意为任何一场厨房大戏充当配角,这不失为白菜迷人的部分,也是它的可贵之处。
⑫小小白菜,清白而淡雅,深得文人圣客的偏爱,始终占据一方纸墨。
⑬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也是资深美食家,曾作诗云:“白菘类豚,冒土出蹈掌,”能从清淡的大白菜中品出如此美味,不失为阅尽繁华后的回归,表里澄澈,怎么都自在。
⑭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过大白菜:“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如今,在大白菜的重要产地——山东胶州,刚收割完的白菜也用红绳捆绑,绳子上还挂着二维码,扫码可以看到它生长和运输的过程。
⑮又是一年雪落时,雪霰排成长队降落人间,或随旋风急流而泻,或掘着光线升腾。相比之下,白菜笃定多了,陈于墙角、铺于集市,不卑不亢地候在那里,为大地隆冬的洗礼而揭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同学,你的生活中总有一些关键时刻.当你面对时,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最终,无论是达成所愿,还是事与愿违,这些经历都值得珍藏.
请以“关键时刻,我这样做”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①明确时刻的“关键",交代“这样做”的原因。
②详略得当,充分表现“这样做”的过程。
③有自己的发现、感悟、思考等。
④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⑤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